▲10 月30 日,在新疆新和县加依村,努尔东·司马义在家中演奏都塔尔。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电(记者胡虎虎 陈朔)65岁的努尔东·司马义是一位民族乐器制造技艺非物质文明遗产传承人。他拿手做新疆较为常见的都塔尔、弹布尔、萨塔尔等乐器,也会做二胡。虽然不识谱,努尔东仍然能凭仗对声响的灵敏,奏出心爱之曲。
努尔东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绿地出世长大。他日子的村庄名为加依。加依村地点的新和县,是汉唐时古龟兹区域的重要城郭,龟兹乐舞在古丝绸之路上声名远播。
加依村乐器制造前史悠远持久,民间根底深沉,被誉为“新疆民间手艺乐器制造第一村”。现在,全村有120多人从事乐器加工制造,触及50多种乐器,年均乐器销售量超2万件。
绝技不能成“绝迹”。早在2008年,新和县申报“民族乐器制造技艺(尔族乐器制造技艺)”,成功当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因高明技艺和家学渊源,努尔东也在这一年被颁发自治区级传承人,享用政府支撑。
生在乐器制造世家,努尔东与父亲相同,对带徒授艺持开通心情。他说,本村也有传承人是他父亲所教,自己从艺40多年,教过学徒100多人。现在仍然跟着努尔东一同做乐器的学徒中,时刻最久的超越20年。
“严”字当头,是努尔东教育的首要准则。“一个琴轴,上手一个星期便能娴熟制造,但想要合格,我以为至少要一年。”自上学起,他就给父亲打下手,家人叮咛他“要做,就做好”。
“不仅仅是职责,还有爱情。”努尔东平静地说,就像心无旁骛做乐器时相同,“乐器自身也是传递心情的”。在这位白叟的库房里,有几把“传家宝”,是努尔东的父亲年轻时制造的都塔尔、弹布尔、热瓦普。曾有人出价,想以每把5000元求购,都被努尔东婉拒。
光阴荏苒,这几把做工精巧的乐器蒙上了韶光印记,不再光鲜如初。一把都塔尔弹尽古今事,也见证年代向前的脚步。
桑木在新疆极为常见,因其具有较好声学功能,成了努尔东等民间乐器制造人的首选资料。被问到手艺做乐器最难的一关,他笑着回想早年间的困境,“每次选好桑树,都头疼该怎么运它们回家,没车,路又欠好,太难了”。
现在,在努尔东的库房里,除了惯例的地产桑木,还有购自其他省份和国外市场的木材,以完成用户多样需求;父辈们常用的羊肠琴弦,早已被尼龙线等原料代替;在数控设备等智能工具助力下,乐器身上的纹饰更为杂乱多样。
努尔东不会上网,孙辈总爱给他看传统乐器在网络上受热捧的视频,这令他感到自豪。他说,曾经有外省游客买了把都塔尔,回家学会后,还特意给自己发来演奏的片段。事实上,还有十分多外地人慕“天籁”之名而来,中外游客在这里观赏,大学生走进民间匠人家里拍照研讨。
加依村也因“天籁”而变。当地政府顺势而为,将这个沙漠边际的小村打造成集前史背景和文明与歌舞乐器艺术展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风俗体会基地,刻画“天籁加依”品牌,并在2021年成功创立为国家4A级旅行景区。
距努尔店主不到500米,是加依村四年前建造的乐器产业园。努尔东等传承人的大幅相片和简介被挂在墙上,几十名工人在流水线上各司其职。“工厂出产的乐器价格实惠,耗时更少。”不过,努尔东对自己的手艺仍旧满是决心,“村里这么多匠人,手艺各有千秋,质量很好。”
望着会打鼓又会跳舞的孙辈们,努尔东慨叹,假如重返芳华,希望能多学一点乐律常识,能够读谱,演奏各种音乐。说罢,努尔东像平常相同,拿起都塔尔,斜倚着凉床,向来访者奏响最拿手的民歌。
天籁出加依,古音彻九天。在“歌舞之乡”新疆,还有许许多多像努尔东相同的匠人,传承技艺,奏响热爱日子的天籁之音。
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1561872638
邮箱:2853760590@qq.com
地址: 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宁华路288号